在“设计中国最美校园”的使命驱动下,学园设计致力于“让校园更有文化更有品味”,并把准时代脉搏,推动新质文化在校园里灿烂绽放;用专业与热忱,打造美得更彻底的新校园;用心读懂学校,发掘文化基因,激活学校内生的发展动力;依托科学理论,运作高效流程,为最美校园的诞生赋能。
以美化人,藉美达心,各美其美,美美与共。通过以下这篇文章,大家可以深入了解学园设计如何为学校挖掘、梳理文化基因,艺术化表达理念与精神,设计出一座座“中国最美校园”。一起来看学园设计深度合作盟友雷茁的专访《把教育建筑设计为最美成长舞台》
雷茁
把教育建筑设计为最美成长舞台
——专访学园设计深度合作盟友雷茁
雷茁,建筑师,世界建筑学专业排名第一的巴特莱特建筑学院建筑学硕士,未去设计工作室创始人。
1
教育建筑,文化传承
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中,教育建筑作为“知识殿堂”的本体,其设计对文化的传续有着深远影响。
雷茁,毕业于世界建筑学专业排名第一的巴特莱特建筑学院,是未去设计工作室的创始人。她与学园设计强强联合,正为“设计中国最美校园”添砖加瓦。
在访谈中,她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生动的教育图景——师生们在“最美校园”里快乐成长,获得难忘且美好的生命体验,为可持续发展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基础。
教育建筑理应成为师生最美的成长舞台,让他们绽放各自的精彩。
2
基于需求,解析重构
雷茁认为,教育建筑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不同于一般的公共建筑。她强调:“教育的复杂性在于它关乎人的成长。个体成长不尽相同,
设计教育建筑须关注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及心理需求,而不仅仅是功能、安全和建造技术。”
在雷茁看来,一座教育建筑若无法体现教育价值,展现教育之美,又如何成为适宜学习的地方?
好的教育建筑应从学校的育人需求及学生的成长需求出发,运用合适的美学语言和建筑语言转译学校文化,并巧妙地融入历史传承、地方特色与现代审美,
赋予时代特色和文化底蕴,使建筑物不仅是一个被动的学习空间,更是一个积极传递文化和价值观的动态载体。“
比起简单的元素堆叠,通过深度解析与创新重构,更能设计出真正符合师生需求的建筑。”她说。
3
强强联合,大有可为
雷茁指出,原创性、融合性和可持续性是未来教育建筑发展的三大关键性原则。“教育建筑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构建,更是承载教育理念与文化精神的载体。只有将学校文化基因融入设计中,才能打造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载体’。”
她表示,学校文化是教育建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将学校文化融入建筑设计,不仅能够创造出富有教育意义的空间,还能激发师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助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建筑的可持续性能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前提下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雷茁表示,选择学园作为伙伴,是缘于学园能读懂学校,读懂校长,读懂地域,读懂教育,并且足够专业、足够热忱,使她看到了校园文化领域的光明前景。她希望今后与学园一起努力,让教育建筑成为师生最美的成长舞台。
本文已发布于《学校品牌管理》杂志
2024年10月刊“品牌论坛”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