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离不开进一步探索世界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式校园”“中国式校园建筑”恰是其中的重要议题。广州学园设计发起相关研讨,与多位专业人士碰撞出具有前瞻性与现实意义的思想火花。
1
中国式校园建筑要体现文化品位、文化内涵
陈军,工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注册城乡规划师,广东省广建设计集团建筑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式校园建筑并非把民族元素简单堆砌到校园建筑之上,而是要体现文化品位、文化内涵,这需从几个维度进行考虑:
一是明确中国式校园的风格,体现其高品位和高级感。
重点在于符号提炼,包括对历史文化符号的演绎,以及对地域环境符号的尊重,借此表达出中国式校园建筑的个性。这不能过度地追求形式与表面功夫,而是在充分理解文化要素的基础上,站在不同受众的视角,通过设计语言,灵活、自然地流露态度与情感。
二是把控传统元素与时代元素的结合,不可固步自封。
达成中国式校园设计,既要理解好与国际化的关系,也要糅合中西方建筑设计手法做创新,或是用国际化的通用设计语言转译本土文化等,使之更贴合时代和大众。
三是让全社会共同参与建设,对于文化的思考要从教育界延伸至社会各界。
提升中国式校园的质感,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除设计者外,校方、管理方、公众等代表应充分认识到中国式校园的重要性,以及掌握判断标准,激励与支持相关创作。
2
中国式校园应采书院古韵,循千年理念
蒋老师,工学硕士、城市规划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
自古以来,我国就重视教育,中国式校园应学习和传承书院、官学、孔庙等建筑的一些特点,用影响中国教育千百年的建筑理念,打造精品化的中国式校园建筑。
如今,“国潮文化”在全国遍地开花,产生了很好的品牌效应,这一点值得学校借鉴。
在广州,各学段都有底蕴深厚的学校代表,如中山大学、广雅中学等。它们气质十足、气场强大,应以此类代表性学校为基础,打造更多的学校品牌IP,使之成为城市文化地标。
除了建筑,校园里的绿化对学校文化建设也非常重要。
学校里的几棵百年大树,就会给人带来强烈的心理暗示,它们从过去走来,见证了学校的办学历史。同时,单纯从建筑设计着手,不可能完成整体的形象打造,因此,绿化应得到充分重视。
学校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各方面都有严格的标准。我们呼吁学校建筑设计团队要做详尽的调研和深入的研究。如此,才能从使用者的角度设计出更好用的建筑,避免因反复改造或推倒重建而带来种种麻烦。
3
中国式校园既要心系乡土,也要面向世界
雷茁,世界建筑学专业排名第一的巴特莱特建筑学院建筑学硕士,青年建筑设计师,未去设计工作室创始人。
中国式校园既要心系乡土,也要面向世界,至少具备三大特质:
其一,坚持本土化。
“本土的才是世界的”,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的文化、经济等多有差异,中国式校园不应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要扎根当地,从在地文化中汲取养分,从而萃取精华,并加以运用。
其二,坚持发展观。
对“中国式”的理解,除了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还应抱以发展的眼光,拥有全球视野与兼容并蓄的开放性。如此,为世界所接受和推崇的“中国式”才是有意义的中国式。
其三,坚持教育性。
发展更好的“中国式”校园,是为了更好地办中国教育。设计师在为建筑注入个性化或文化内核时,不可脱离校园建筑本身的功能性,要深入了解中国师生的需求。
除做好教育策划与学校文化建设,我们更需以项目成果为支点,不断地传播和放大自己的声音,提高社会大众对“中国式校园建筑”的认可度。
因此,建议树立优秀的中国式校园建筑标杆,并加大宣传力度。
4
中国式校园建筑要有功能、空间、设备的三维度考量
王凯,校园文化专家,跨界设计达人,广州学园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
现代的中国式校园建筑至少要满足三个条件:功能要满足教书育人的需求,空间要适合师生教学和生活的需求,设备应是信息化、智能化的,充分体现中国走向繁荣富强。
与此同时,内在理念要符合东方哲学观,如天人合一、天圆地方、阴阳平衡、道法自然等,遵循中国人的风水理念,有中华文明的仪式感。
中国式校园建筑需具备的内涵还有很多,首先是中国学校文化的底色——红色文化;其次是包罗万象的地域元素、时代元素、文学艺术元素等,都能成为中国式校园建筑的设计灵感来源;
第三是浸润着浓浓的国风,让下一代耳濡目染,在成长中扎根中华文化沃土。此外,中国工业强大,校园文化建设也应优先采用国产建材品牌。
广州学园设计倡议学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乡土文化与红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底色,让校园建筑和校园景观能有中国式表达。
我们愿与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一同坚定文化自信,让教育承载文化,让文化赋能教育!
本文曾发表于《学校品牌管理》杂志 2023年10月刊“学校文化”栏目